Sunday, April 09, 2006
文言文新解-藝術與文化的語文
以前古代人能讀書提筆寫字的,可是少之又少。文言文只不過是那時的正式書寫方式,像是一種文字美學罷。如果近看紅樓夢時代,那些大觀園裡的人,也是出口詩,下筆詞,天天詠嘆,也不太費工夫。
說到詩詞,不論是古體詩,新詩,甚至燈謎、對聯,都像是濃縮的精緻文字圖畫。
凡事要到精緻美,總要經過過濾調理,甚至講究細節,才能端得上檯面來見客。好的文字,不管是什麼語言,什麼時代,什麼文體,總是意象鮮明,不必費舌解釋。這會兒隨想到就有:
- 大哉問
- 天天天藍
- 佛曰不可說
對我來說,文言文就有這種省事的好處。幾個字可以代表一大篇意思,何其樂而不為之?當然,我也不敢忘記,有些人對文言文是聞而色變,拒相往來。沒關係,那是我寫得不夠好,再改進就是了。譬如前面這句『何其樂而不為之』,就太囉唆八股了,也不容易看,改成『何樂不為』就好一些。幾字表多意,何樂不為?
文言化的語言也不限於中文字。莎老翁最擅長用小兒能懂的字眼,寫些讓人想半天的人生哲理,像是經典名句:
- To be or not to be(直譯:要活還是不活)
不光是學文的,甚至學理工的人也要講像文言一樣的行話。試看鼎鼎大名的愛因斯坦爺爺想出來的相對論方程式:
- E =mc2
這方程式很多人都看過聽過,短短五個符號就包含了多少意思,簡直可稱之:五字天書。用白話文來解釋這相對論方程式的意義,可能得要長篇大論,而直接先用粗淺的文言文來下註解,也是一樣只要五個文字符號:相對論能量,或是:品質衡能量,就可以解釋這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。
再舉一例,寫電腦程式功力高超的人,程式是越寫越簡短,而且寫出來程式功能越好用。新一代的電腦語言比起古代什麼 Pascal, Cobal 之類的,不知精簡了多少。這些一代代電腦語言陸續發展下來,準是往著精簡的趨勢走,最好是幾個指令有很多含意-這點多像文言文,三言兩語就可以組成一個個小單元軟體功能,供不寫程式的人也可以點菜配用,人工智慧代替人腦智慧。
既然中文歷經數千年,發展出這麼精簡藝術的便捷文體,涵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,用短短幾字,就可代表長篇大論,比拍電報還方便(現在還有電報嗎?)。
請問,這麼好的工具,我們為什麼要棄之腦後,我們何苦不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