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rch 21, 2006
【出版實例】從大樹放眼看天下,天下得英樹
背景資料原新聞的連結均已過時,轉貼內容不得已請明察。
大樹宣佈結束時在老貓學出版的討論:
140 : 大樹倒了 by Y.R. 2005/12/24 - 00:08[回覆]
大樹倒了,還被劈開來廉價出售,這真是出版人、作者、讀者最痛心的下場。如果能將大樹移植到一家大出版社去保育,那麼大樹就有機會存活了吧?
以前聽到林海音先生結束純文學,就有這種感嘆,真的沒有大出版社願意接手這些稀有品種嗎?
迴響 142 : Adding to your comment by Y.R. 2005/12/25 - 00:47[回覆]
如果您是指面對現實商業考量,那我的提議絕對不討人喜歡。
出版生意做不下去,自然是庫存書賣出收入不夠支出。大出版社要接手當園丁保姆,也會先打算盤。當然如果大出版社趁機用 3 cents on the dollar (0.3 折)極廉價收購有價值的庫存書,尤其是自家擁有倉庫擺書的出版社,這會是穩賺不賠的一筆投資,還連帶買到名聲。
也許得不到好價收購是大樹寧可劈木分享讀者的原因。只是好不容易建立的出版品牌、風評,都隨狂風樹倒,轟然結束了。
命運 by Y.R. 2005/12/27 - 23:57[回覆]
倒不覺得這些討論有負面情緒,當作研究案例來看就好。出版社和人都有各自命運,每本書也是一樣。前有文星、遠景為例,近有純文學,到現在還是很多讀者記得,也還有這兩家的書在流傳,所以不至於從這世界和人們記憶中完全消失的。
要說做點事,倒是乾脆向蘋果、毒家、東森、時報之類按照銷售額來抽點出版稅,用來給小出版社出點好書算了。
迴響 17 : by oc 2005/12/28 - 08:41[回覆]
簡覆cold和Y.R.。如果這個社會不支持一家出版社,那很可能是這個社會真的不需要,或者也有可能是已經到功成身退的時候了。個人覺得商業出版最好不要用扶植的概念思考,因為台灣的扶植,向來沒有成功過。看看電影的扶植就知道了。我還是老話,要做出版,就得是這一行的專家,什麼竅門都要理解都要掌握才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相關新聞報導:
【2006/01/16 民生報】 @ http://udn.com
大樹文化 可望重生 ◎【記者徐開塵/報導】
台灣第一家自然生態書籍出版社「大樹文化」結束營業,在同業和讀者間掀起的惋惜聲浪,至今未退。倒下的大樹未死,有可能「重生」,農學社總經理陳日陞表示,他近日積極遊說大樹總編輯張蕙芬繼續從事出版工作,傾向是以農學社提供資金、張蕙芬負責經營的方式合作;至於仍維持「大樹」之名,或另取新的名字,重新開始,還有待進一步商議。
大樹成立13年來,以極少的人力和資源,做出一本本品質精良的自然生態書籍,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。去年底因經營困難,決定結束營業,多家出版業者都表示有意承接,但張蕙芬不忍自己一手創建的公司交由他人經營,選擇收手。 陳日陞說,原本他提議由農學社出資35%,另一出版社出資65%,接下大樹的品牌和書籍,張蕙芬思慮多時,仍未同意,此事告吹。但他認為大樹的品牌和書籍若就此消失,十分可惜,因而再三規勸張蕙芬做下去,雙方已就細節問題溝通,農曆新年過後應可定案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2006/03/08 民生報】 @ http://udn.com
自然叢書大樹重生存續 後製工作天下接手 ◎【記者徐開塵/報導】
「植樹節」前,「大樹」重現綠意。去年底宣布結束營業的大樹文化公司,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談定策略聯盟合作計畫,大樹將轉型為一人製作公司,負責企畫編輯,再由天下文化接手所有圖書出版的後製工作,為這個自然叢書的優良品牌,找到一條存續的路。
大樹去年12月宣告結束營業、清倉特賣以來,讀者和出版界惋惜聲不斷。這段期間,多家出版業者表達承接這個品牌,或買下叢書版權的高度興趣,大樹的總經銷農學社也有意投資經營,最後大樹發行人張蕙芬選擇與天下文化合作,使「大樹」能夠繼續生長。本周五雙方將公開宣布攜手合作計畫。
張蕙芬說:「有錢進來,也無法解決問題,因為我是真的不想再『經營』一個出版社。」因此,儘管多方人士有投資意願,她仍興趣缺缺,「在現今出版環境下,小出版社實在太難生存了。」
這次和天下文化以策略聯盟方式合作,大樹將負責找書、找作者、翻譯到完成編輯,再交由天下文化接棒處理印製、行銷和發行等工作。張蕙芬說,一年仍維持出書三、四本,由天下文化支付製作費給大樹,作者版稅、譯者稿費等,也都由大樹負擔,但是「書出手後,我就不用管了,沒有財務壓力」。
大樹成立13年,開創自然生態叢書的專業出版路線,也帶動這類書籍的閱讀風氣,以至去年傳出結束營業的消息,眾多讀者都不能接受。張蕙芬表示,去年底清倉時,很多書都賣光了,現在重新開始,會選擇一些仍有市場價值的書籍,更換封面,重新印行,以滿足讀者的需求。 由於工作模式調整,她回復單純的編輯人角色,大樹也將縮小規模,改為一人工作室,大樹自然書屋不再保留,「把房子還給爸爸」,她就可以輕鬆地做自己喜歡的編輯工作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/10/06 天下文宣:大樹的新生
http://www.bookzone.com.tw/event/bigtrees/p01.html
3/10/2006大樹總編輯張惠芬的話
http://www.bookzone.com.tw/event/bigtrees/p02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6/03/11
經費挹注 天下文化救活大樹 ◎ 陳希林╱台北報導
樹呀,樹呀,我把你種下,這次你可要好好活著。天下文化昨天搭救成功本已經宣布停止經營的大樹文化,挑起印刷、行銷、管理之責,原來的大樹專心進行核心的編輯工作。
大樹的多部著名作品如《菜市場魚圖鑑》也可望於5月間重新上市。重生的大樹,會在今夏推出第一部新作品,以台灣的蘭花為主題的《野生蘭》。
天下文化負責人高希均昨天說,大樹成立10餘年推出29部作品,獲得的出版獎項兩倍餘出書量,成就斐然。他希望大樹繼續出好書,活得更好。
去年底大樹對外宣布停止營業,不再出書,並開始將書店退回來的書進行大清倉拍賣。結果書籍、周邊商品(如背包)總共賣了新台幣5百多萬元。
大樹總編輯張蕙芬說,13年來賠掉新台幣8百餘萬元,全部是父親張福溪的錢。天下接手後,「爸爸很高興」。張福溪昨天也參加天下文化與大樹的結盟典禮,高興地從么女張蕙芬手中接過一大束燦爛的花。
以白騎士之姿態出現的天下文化,在未來5年間將負責印刷等一切生產費用,以及行銷、倉儲等經營管理。大樹則負責編輯。至於選書,亦即決定何種書會不會賣,要不要出,張蕙芬表示則由雙方諮商後決定。
有關品牌形象的問題,張蕙芬說,日後的大樹出版品(包含舊作重印)都將由天下文化、大樹共同具名。她強調產品的品質不變,出書方向也予以維持。
從獲利的眼光來看,張蕙芬說,她將著重「貼近大眾」一事。她以《菜市場魚圖鑑》舉例,該書是大樹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,連羅東都有鐵板燒店拿著這本書向食客介紹今天吃的魚是什麼。「『菜市場』系列會還可以再開發,」她說:「貼近一般人的產品空間很大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2006/03/11 民生報】 @ http://udn.com
天下文化相助 大樹新生【記者徐開塵/報導】
相隔兩個多月,再相聚的氣氛已大不同。去年底,大樹文化公司宣布結束營業,作者、讀者一波波湧到出版社搶購書籍,滿是傷感和惋惜;昨天,在大樹與天下文化策略聯盟的發表會上,學界顧問、作者和讀者,得知天下文化將全力護持「大樹」繼續滋長,開心地見證「大樹的新生」。
天下文化社長高希均表示,天下文化過去未著力於自然生態書籍出版,是基於「買得到牛奶,就不必自己養乳牛」的認知,讓出版做到專業分工,而不要浪費資源去競爭。但像大樹這樣「得獎數是出版量的兩倍」的出版社,不應就此結束。這次雙方優勢合作,可使天下文化在強調「世界觀」的基礎上,落實立足台灣、關懷本土的想法。
這次攜手合作,沒有併購關係,而是由天下文化支付大樹「製作費」的方式共事,未來大樹負責選書、編輯等前製作業,天下文化從印務接手,到發行、行銷和庫存管理等工作。
大樹總編輯張蕙芬說,曾有多家業者表達合作或承接意願,做出這個選擇,最重要的是天下文化為她量身打造這個合作模式,讓她回復編輯人角色,「既能獨立作業,又有強大後勤支援」。
雙方合約一簽五年,最近將從大樹過去出版品中挑選29種本土自然圖書,改版重印上市,規畫中的新書《野生蘭》預計7、8月推出,所有出版品會以兩家公司「雙掛名」方式推出。
13年前在父親張福溪提供800萬資金的支持下,張蕙芬自行創立大樹文化,父親只要求「自給自足」。未料創業初期的好景難以為繼,三年前父親又融資600萬元挹注。直到去年底,她自知已到與父親約定的最高停損點,只好忍痛收手。
沒想到,大樹清倉賣書,各方關切和各地讀者一起湧現,三個月來,賣到只剩二、三種書,其餘書都在市場上斷貨了,而且「連書包、海報、書籤等副產品也賣光了」,共得五百餘萬元,第一時間還給父親。
昨天張爸爸也出席結盟記者會,以行動支持女兒繼續做下去。張蕙芬說,未來大樹將專注於本土自然生態書籍的出版,尤其是更貼近生活的題材,羅東一鐵板燒師傅就拿著《菜市場魚圖鑑》為客人介紹每日食材;這次清倉時,很多學校也要買全套圖鑑,她相信這類書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。
作家凌拂強調自己是「讀大樹的書成長」,而且教學角色和媒材也因此轉向,日前她演講中推介大樹的書,聽眾從大樹結束的感歎,到得知重生的歡呼,使他發現這類書的讀者眾多,只是隱身各角落。 天下文化發行人王力行也強調,正是因為這些讀者,及必須將生態知識傳播出去的責任,促成這次攜手共創未來的合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6/03/13 大樹不倒 與天下遠見攜手 ◎ 丁文玲
日前,大樹文化公司對外宣布,決定繼續耕耘下去,並與天下遠見公司合作。大樹不倒,令人欣慰,而大樹與天下遠見的「策略聯盟」,則更令人好奇。
去年底宣佈將結束營業後,讀者紛紛以e-mail、信件、卡片、傳真,向大樹表達肯定與惋惜之情,也讓大樹創辦人暨總編輯張蕙芬重新思索公司的去向。選在植樹節前夕,大樹終於宣布,未來,大樹的出版品由張蕙芬和天下遠見發行人王力行雙掛發行人,大樹負責規劃與編輯製作,天下遠見則負責印製、行銷及通路的營運,而讀者則會在書上同時看到大樹與天下遠見的標誌,成為台灣出版業首見的合作模式。
張蕙芬與王力行都強調,這項合作並非「併購」,大樹仍保有財務與人事的獨立,雙方依契約所列比例分享出版利潤。張蕙芬表示,這是她「把不擅長的工作,例如通路、行銷,交給朋友幫忙。」王力行則說:「與大樹合作,讓天下遠見的出版內容益形豐富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